小小互助组撑起农村“半边天”
发布时间:2010-06-17 浏览次数:
——郏县“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活动纪实
“我这二亩小麦地里因为种有杨树,收割机进不来,我自己又是残疾人,干不成活儿。要不是你们互助组来帮我,这块麦今年我还真不知道咋收哩”。6月13日上午,面对前来帮助自己割麦的妇女们,郏县茨芭镇许洼村五保户许锋感动地说。
许锋说的互助组是今年3月份刚刚成立的许洼村“留守妇女互助组”,组长是村妇联主席袁晓君。袁晓君30多岁的年纪,沉稳中透着干练:“俺村“留守妇女”多,男人们一出去打工,家里就剩妇女孩子了,家里、地里的哪家不是一大堆活儿,光靠自己很是作难。”
许洼村是一个典型的劳务输出村,村里在外打工的青壮年占到60%以上。每年过了春节,村里的劳动力们就开始外出打工了,妇女们因为要照料子女和老人只能留在家里,成为“留守妇女”。由于缺少劳动力,这些妇女们干活缺帮手,劳动强度大、致富门路又少,加上现在都是一家一户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劳动,连个一起说话的人也没有,精神压力很大。“现在有了互助组就不一样了,大伙农忙时互帮互助抢收种,农闲时结伴打工,或搞一些如手工编织一类的来料加工项目,在一起劳动有收入,还能说说笑笑,大家都可高兴了。”袁晓君兴奋地说。
该村60多岁的果树种植大户许平义对村里的妇女互助组也是赞不绝口。“今年我卖果子没有耽误一点事儿,这多亏了俺村的互助组”。许平义是该村凤凰岭400亩生态果园的负责人之一,园里种了200多亩的丰雪桃和近200亩的凯特杏。今年雨水均匀,加上管理到位,果子长得特别的好,十里八村的人都争着到果园里来买,就连城里人也都时常光顾。往年面对许许多多的客户,许平义总是又喜欢又担心。有人来买自然是好事儿,然而有时客户要的急,他和几个负责人就得赶紧分头去找人来帮工,还得一个个地谈工钱,麻烦得很。今年不一样了,自从村里成立了留守妇女互助组,果园内除草,张防鸟网、果子套袋等问题都解决了。早几天平顶山的水果批发商打电话要买3吨杏,说是中午就要来拉,老许随即给村里的妇女互助组组长袁晓君打了一个电话,不到20分钟,二十几个农村妇女挎着篮子就来到了果园。
据了解,象许洼村这样开展户户相帮,家家相助的妇女互助组在茨芭镇就有57个,几乎覆盖了全镇所有行政村。这些“留守妇女互助组”构建起的一个个就业、致富平台,在促进农村留守妇女交流经验、帮助“留守儿童”、合理配置劳力、走联合闯市场的路子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使“留守妇女互助组”健康有序发展,郏县妇联因势利导,出台了《郏县留守妇女互助组实施方案》,鼓励各个妇女互助组之间实行组组联合、跨村联合,加强交流合作,拓宽服务领域,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真正顶起“半边天”。(郏县妇联)
为使“留守妇女互助组”健康有序发展,郏县妇联因势利导,出台了《郏县留守妇女互助组实施方案》,鼓励各个妇女互助组之间实行组组联合、跨村联合,加强交流合作,拓宽服务领域,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真正顶起“半边天”。(郏县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