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留守妇女互助组撑起农忙一片天
发布时间:2012-06-15 浏览次数:
平顶山市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市,全市有农村留守妇女35万,占全市妇女总数的近20%,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为帮助解决农村留守妇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平顶山市妇联在全市大力推广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建设,建立各类留守妇女互助组3000多个,通过互助组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300多期,累计培训妇女30余万人,实现4万人就地务工,并协调金融机构为1356名留守妇女提供了3780万元的无息贷款。目前,正是农忙时节,我市的留守妇女互助组活跃在农业生产的各条战线上,撑起了农忙的一片天。
农忙时节“互助队”
又是一年麦收季。在郏县茨芭镇许洼村的麦田里,处处可见“清一色”娘子军收割麦子的身影,处处可闻村妇们此起彼伏的说笑声。
村党支部书记许保林笑着说:“俺村是一个典型的劳务输出村,70%以上的青壮年在外打工。家里留下的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收种季节那叫一个忙。现在有了留守妇女互助组,在一起说说笑笑就把活儿干了。”
农忙时节缺劳力是留守妇女面临的最大难题。为帮助留守妇女渡过难关,平顶山市妇联发挥组织优势,以村妇代会主任为牵头人,在全市留守妇女集中的地方建立留守妇女夏收互助组,以生产互助的方式共度难关。今年三夏中,全市建立留守妇女夏收互助组3000多个,参与互助组的留守妇女两万多人,收割麦近10万亩。
农业企业“钟点工”
眼下,正是桃杏集中成熟的时节,在鲁山县凤凰山庄,100多名留守妇女正在山上摘果、装箱、卖果,她们忙碌的身影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47岁的留守妇女杨妮高兴地说:“能在家门口就业,又可以照顾孩子和老人,做的又是农活,都是邻里上下的,也不会拖欠工资,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我们都很愿意当农业企业的‘钟点工’。”
据鲁山县凤凰山庄负责人杨景舒介绍,现在公司通过留守妇女互助组共与100余名留守妇女签订了劳动协议,主要在农忙的时候进行田间劳作,一般工钱在5-10元/小时,按劳动强度和技术强度来调整工资额度。这样的劳作方式让留守妇女足不出村就可以赚取家里日常开销,也解决了她们农忙时请工人难的问题,实现了“双赢”。
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一头连着农业企业,一头连着广大农村妇女,是帮助妇女创业和就业的有效载体,近年来,平顶山市妇联以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建设为抓手,因地制宜组建互助组,帮扶引导农村留守妇女发展生产,勤劳致富。针对留守妇女年龄较大、文化较低、致富本领较弱等情况,市妇联会同农业企业开各种实用技术培训,鼓励帮助她们自力更生,在家门口当起农业企业“钟点工”。
产业发展“主力军”
宝丰县张八桥镇姚店铺是远近闻名的香瓜种植村,从业人员大多是农村留守妇女。当前正是香瓜上市旺季,镇妇联组织村里的留守妇女20余人,成立“留守妇女互助组”,从摘瓜、装箱、卖瓜,都互相帮忙。徐桂玲是该镇成立的多个留守妇女互助组中的一名组长,她说:“自从村里组织成立了留守妇女互助组后,俺们妇女致富门路更多了,每月可挣千余元。”
徐桂玲本身是当地的种瓜大王,她带领姐妹们大力发展大棚香瓜,邀请农技专家免费为姐妹们进行技术指导,农忙时节,将互助组成员分为多个小组,家家户户轮流开展播种、施肥、除草等工序,留守妇女互助组已成了留守妇女抱团致富的新途径,成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
近年来,平顶山市妇联在全市推行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网络建设,根据各村的主导产业,组织留守妇女自愿组成妇女互助组,专门从事种植、养植业生产互助、务工型互助服务。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类经济型留守妇女互助组1000多个,帮助近万名留守妇女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市妇联发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