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孩子的好奇心
发布时间:2010-04-22 浏览次数: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孩子能提出问题,至少是他积极思考、创新求知的表现。作业家长只有正确地加以引导和鼓励,保护并欣赏孩子的好奇心,才能培养他们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英国的亚皮丹博物馆中,有两幅引人注目的藏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个名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的作品。上小学时,有一天,麦克劳德想看看狗的内脏,于是把校长最喜欢的狗套住杀了,把内脏一件一件隔离观察。校长很恼火,但并没有处罚他,而是让他画了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麦克劳德画了两幅图交给了校长,“杀狗事件”就这样画上了句号,而小麦克劳德却因此与生物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因研制胰岛素获得诺贝尔奖。小学校长宽待孩子的“好奇闯祸”,且因势利导,呵护并引导孩子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极大地唤醒了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了孩子的内驱力,使他不顾一切地去追求真知。一位学生家长也曾经谈起一件事:他买了一个精美的小闹钟回来,当天就被十岁的孩子拆坏了。他举起巴掌刚要打下去,却被孩子的妈妈拦住了。过几天,这位妈妈还给儿子买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从而使儿子对物理、化学等知识更感兴趣。去年,这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这位家长深有感触地说:“要是当时打了孩子几巴掌,真不知道他现在会怎样。”这位母亲的做法,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没有伤害孩子的好奇心,这种认真耐心的教育态度和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令人深思。
许多教育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孩子“犯错误”,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缘于好奇。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做到摘下花朵而又不使露珠抖落,需要多么地小心谨慎……因为我们接触的是自然界中最精细、最娇嫩的东西——正在成长的机体上思维的物。”孩子的好奇心一旦受到粗暴的对待,便很难复原,刻骨铭心的记忆往往会相伴终生! (摘自《家庭教育报》陈安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