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拼养”悄悄流行

发布时间:2012-09-17   浏览次数:

    工作的忙碌、生计的奔波,让很多城市家庭的父母经常为无暇照顾孩子而犯愁,拼养,也就应运而生。几对父母组成一个小圈子轮流照顾孩子们,不仅让父母们在时间、精力上得到了解放,不少受访家长也认为,拼养创造的集体环境下,更加有利于孩子们全面成长。

                    你愿意拼养孩子吗

    这个夏天,王女士享受到了孩子出生后这些年来从未有过的轻松,“跟着一个孩子的家长去四川、重庆那边了,下周才能回来。”
    王女士说,自从女儿小雨出生后,她的生活重心就从自己身上全部转移到孩子身上,“本来盼着她快点长大,现在才发现,随着她一天天长大,当家长的也被一天天拴得更牢。”女儿上完6年小学,她和爱人几乎每个月都会因为孩子请假。自从去年小雨升入初中,这种情况才开始出现缓解。王女士说,女儿升入初中后,恰好和小学几个要好的同学分在了一个班,因为平时关系就不错,家里住得也很近,几个孩子经常凑在一起写作业、玩耍,时间一长,孩子们之间建立的小圈也把家长们吸引到了一块儿,“孩子们指不定在谁家,谁有时间谁照顾,不知不觉中就聚到一起了。”
    与王女士一样,越来越多的家长因为忙于工作抽不出时间照顾孩子而选择了不同形式的拼养,大部分走到一起的家长都是因为孩子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而走到一起的,家长们之间也没有明确的文本合同或协议,基本上都是根据各自的时间、日程安排进行轮流照看。
    家长霍妈妈表示,这个暑假女儿没有参加辅导班,平时一个人在家学习,“我和她爸爸没时间,让她自己一个人出门肯定不放心,可她一个人在家我这心里也不踏实,一天好几个电话不说,一下班就着急忙慌地往家赶。”对于拼养,霍妈妈表示她倒是挺有兴趣尝试,可惜周围没有合适的人选。
    家长何妈妈认为,她一直也希望孩子能够通过拼养培养一个或几个“闺蜜”,可惜,自己所在小区没有孩子的同班同学。

拼养利大于弊
    谈到拼养,家长赵妈妈深有体会,她家孩子基本上就是拼养的,因为小升初缘故,目前孩子正在和一位同学一起上辅导班,两个孩子平时关系就很好,现在她和对方孩子的家长也是轮流照顾孩子。比如,孩子上课时间是上午8点到12点,下午2点到4点,中午,她和对方家长都是轮着给两个孩子送饭,陪孩子们在辅导班附近休息,挺好的。
    在赵妈妈看来,抛开家长的便利不说,拼养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利大于弊,“拿我孩子来说,当初两个孩子甚至两个家庭能够走到一起,孩子们肯定能够玩到一起、学到一起,家长们的脾气秉性也都差不多,两个孩子在一起好像亲姐妹,可以在学习上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同时收获友谊的快乐。”
    对于拼养的影响,大部分参加了拼养的家长都认为利大于弊,总结起来,一是可以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不会因为忙于工作或社会应酬而忽视对孩子的管理。另一方面,对孩子自身也存在多方面好处,首先是通过拼养在孩子们中间培养了珍贵的友谊,赵妈妈就曾向笔者表示:“孩子找个朋友容易,但找到一个能够真心真意的知己却很难。”她的说法也得到了多数家长的赞成,家长们认为,孩子们在一起学习、玩耍,从小培养起的友谊将会是他们一生的财富;其次,通过这种集体环境,孩子们还能学会如何与人相处,特别是在独生子女为主的今天,这种化解矛盾、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再次,孩子们在一起学习往往能够通过学习交流取长补短,一些良性竞争更会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斗志。
    也有家长对于孩子拼养表示了担心,家长邱先生就表示,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们考虑问题时往往比较自我,相互在一起更是容易滋生攀比思想,“另一方面,孩子们聚在一起学习还好,要是聚在一起尽想着法儿折腾,那就更管不了了。”也有家长对拼养时的安全、卫生、公平等问题表示出担忧。
    强拼不可行

    对于日渐兴起的拼养形式,石家庄桥西外国语小学副校长纪瑞景老师深有感触。她说,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提速和竞争的日益加剧,确实有很多家长在照顾孩子方面出现了力不从心的困境,她不仅发现学校部分学生家长这样,她自己也是如此。“我觉得挺好的,这几天孩子们出去旅游了,上个学期也就是初三下半年,学校没有组织夜自习,几个孩子就在一位家长的带领下集中在一起上夜自习,除了正常的看书、做题,最后还会进行十几分钟的讨论,结果证明孩子们进步很快。”她认为,正常情况下拼养的结果能够实现共赢,但是部分家长担心的安全、卫生、公平也不能忽视,这就需要家长掌握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有能力对孩子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在她看来,家长们在选择拼养时一定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不能强制,如果孩子有自己的小群体,家长不要因为担心出问题硬要孩子退出,同样,如果孩子没有聚群,家长也没有必要因为羡慕别人而硬把孩子塞进某一个团体,“孩子们性格相投,家长能够说到一起,这需要长期磨合过程。”另一个问题就是家长不能因为其他家长的介入而推卸自己的教育责任,忽视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来源:中华女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