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冷暖,铸就一生的性格
发布时间:2010-07-09 浏览次数:
最近一直在读作家陈染的书,在思考她文中许多令我感到新鲜而又难以理解的问题,并从她的流畅的文字中读懂了一些我不曾经历也很少去体会的东西。比如,她在《人世间,温暖为什么这样难》一文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一天,她在与一位男同事闲聊时说起了家事,男同事说它每天晚上都给十三岁的女儿捶捶背,孩子读书太不容易了。他对女儿说,咱们家呢,你妈妈是你的厨师饭碗,我呢是你的勤务员。你妈妈是咱家一把手,你是二把手,我是三把手……。就是这样在我看来很普通很幽默的一番话,陈染听了却“感动得心如刀割,眼里莫名地涌满泪水,转过身去”。陈染无不感慨地说,无论这个男同事这一生是否成就非凡,他都是我心目中最好的父亲,他的女儿真是无比幸福!
起初读到此的时候,我不以为然,觉得陈染是不是过于敏感,过于多愁善感?然而再细品读,觉得像她这样在冷漠如陌路的家庭里长大,直至十八岁父母离异才逃离了“暴政”,有着特殊成长经历而又善于思考的知识女性,有如此强烈的反应是在情理之中的。于是我为自己为儿子有着正常的成长经历而庆幸。
我的童年像所有同龄人一样,生活虽清苦,却在父母从不流露的关爱中长大。在那粗粮淡菜勉强糊口的日子里,我最大的快乐是品尝父亲每个周末从市里带来的诸如水果、糖果之类的东西,是母亲偶尔在晚饭后为我们炒的从庄稼地里捡来的黄豆、黑豆或元宝籽,是节日里母亲为我们做的大米干饭炖肉或三鲜馅饺子。记忆中,父母很少像当今父母那样很直白地表达对儿女的感情,也不曾记得父母在窘迫的生活中为生计唉声叹气,只记得父母很少闲着,总是在假日里满怀信心地带着我们拾柴、捡煤核以接济不富裕的生活。那时生活虽苦,我们却自得其乐,父母虽不宠我们,却能在他们一举手一抬足一个眼神中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踏实与快乐。在这样一个成长环境中,我们学会了在勤劳中寻找快乐,在没有言语的表达中感受亲情,在偶尔的甜蜜中得到满足。于是,我们在平平常常、有疼有热的环境中不由自主地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长大成人。
到了儿子这一代,一改我们过去窘迫的生活,国家的独生子女政策为他们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他不再像我们这一代人为生计而过早的为家庭分忧,不再为吃上一顿好饭而几天都乐得合不上嘴,不再从父母的表情上去揣摩欢喜与否。他如蜜罐里走出的糖人,父母托在手上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每天无忧无虑地读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喜欢的事,他可以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享受温馨,可以在成长的每一个脚步中留下父母鼓励赏识的印记,可以在亲朋好友的关爱中学会尊重和友谊。于是,平和而快乐的生活伴随着不知愁是何滋味的他走过童年,越过少年,感受着青春的靓丽,憧憬着未来的美好。
由此又使我想到了陈染,想到了已到中年的她仍不堪回首的家,想到了她无意也不可能故意给她造成伤害的父母双亲。他们无法想象婚姻的失败所牵连的无辜,无法理解劳燕分飞留给雏燕的是无尽的伤痛,无法挽回错误的结合所引发的三败俱伤。
不同的家庭背景熏染不同的童稚之心,不同的家庭教育调教出不同的品格性情。当我们因爱而走向婚姻的时候,爱就已经不是两个人的事情了,面对你的爱子爱女,无论如何都不能轻易对你的配偶说出“不爱了”,因为一个“爱”字所承载的是一个家庭,是几个有血有肉有期盼有渴望的鲜活的人,是既坚强又脆弱,既可以善良又可以冷漠的心!想到此,我不由得为浑身伤痛的陈染鼓掌,为她的坚强、她的执着和她的才华鼓掌,为她在极度的孤寂中奋力拼搏鼓掌!但同时,我也想到了那些受伤了无法治愈,想努力没有方向,想走出孤独又陷沼泽的孩子们,谁来为他们加油鼓劲呢,谁又能在为他们医治创伤的同时,引他们走出孤独抑郁的境地呢? (摘自《秦皇岛妇女网》 作者:张英杰 秦皇岛市城市管理局)
起初读到此的时候,我不以为然,觉得陈染是不是过于敏感,过于多愁善感?然而再细品读,觉得像她这样在冷漠如陌路的家庭里长大,直至十八岁父母离异才逃离了“暴政”,有着特殊成长经历而又善于思考的知识女性,有如此强烈的反应是在情理之中的。于是我为自己为儿子有着正常的成长经历而庆幸。
我的童年像所有同龄人一样,生活虽清苦,却在父母从不流露的关爱中长大。在那粗粮淡菜勉强糊口的日子里,我最大的快乐是品尝父亲每个周末从市里带来的诸如水果、糖果之类的东西,是母亲偶尔在晚饭后为我们炒的从庄稼地里捡来的黄豆、黑豆或元宝籽,是节日里母亲为我们做的大米干饭炖肉或三鲜馅饺子。记忆中,父母很少像当今父母那样很直白地表达对儿女的感情,也不曾记得父母在窘迫的生活中为生计唉声叹气,只记得父母很少闲着,总是在假日里满怀信心地带着我们拾柴、捡煤核以接济不富裕的生活。那时生活虽苦,我们却自得其乐,父母虽不宠我们,却能在他们一举手一抬足一个眼神中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踏实与快乐。在这样一个成长环境中,我们学会了在勤劳中寻找快乐,在没有言语的表达中感受亲情,在偶尔的甜蜜中得到满足。于是,我们在平平常常、有疼有热的环境中不由自主地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长大成人。
到了儿子这一代,一改我们过去窘迫的生活,国家的独生子女政策为他们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他不再像我们这一代人为生计而过早的为家庭分忧,不再为吃上一顿好饭而几天都乐得合不上嘴,不再从父母的表情上去揣摩欢喜与否。他如蜜罐里走出的糖人,父母托在手上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每天无忧无虑地读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喜欢的事,他可以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享受温馨,可以在成长的每一个脚步中留下父母鼓励赏识的印记,可以在亲朋好友的关爱中学会尊重和友谊。于是,平和而快乐的生活伴随着不知愁是何滋味的他走过童年,越过少年,感受着青春的靓丽,憧憬着未来的美好。
由此又使我想到了陈染,想到了已到中年的她仍不堪回首的家,想到了她无意也不可能故意给她造成伤害的父母双亲。他们无法想象婚姻的失败所牵连的无辜,无法理解劳燕分飞留给雏燕的是无尽的伤痛,无法挽回错误的结合所引发的三败俱伤。
不同的家庭背景熏染不同的童稚之心,不同的家庭教育调教出不同的品格性情。当我们因爱而走向婚姻的时候,爱就已经不是两个人的事情了,面对你的爱子爱女,无论如何都不能轻易对你的配偶说出“不爱了”,因为一个“爱”字所承载的是一个家庭,是几个有血有肉有期盼有渴望的鲜活的人,是既坚强又脆弱,既可以善良又可以冷漠的心!想到此,我不由得为浑身伤痛的陈染鼓掌,为她的坚强、她的执着和她的才华鼓掌,为她在极度的孤寂中奋力拼搏鼓掌!但同时,我也想到了那些受伤了无法治愈,想努力没有方向,想走出孤独又陷沼泽的孩子们,谁来为他们加油鼓劲呢,谁又能在为他们医治创伤的同时,引他们走出孤独抑郁的境地呢? (摘自《秦皇岛妇女网》 作者:张英杰 秦皇岛市城市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