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与女性主义

发布时间:2010-07-09   浏览次数:

 
    希拉里·克林顿1947年9月26日出生在芝加哥。充满爱的童年生活奠定了她对家庭、工作要忠诚和服务大众的信念。1969年就读于耶鲁法律学院,在这里她认识了同校的比尔·克林顿并在1975年与之完婚。5年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女儿切尔西。克林顿卸任后她积极投身政坛,2000年11月7日在纽约州参议员选举中获胜,当选美国国会参议员,成为美国史上第一位赢得公职的第一夫人。2007年1月20日,希拉里·克林顿在其个人网站上宣布将参选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如能当选,这位美国前第一夫人将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统。
  
  希拉里·克林顿在美国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在希拉里的狂热追随者眼中她是一位勇敢的妻子、一位性感的女人、一位充满智慧的女强人。而在她的政敌眼中,希拉里则是一个虚伪狡诈、老于世故和政治伎俩的女人。但是无论是她的政敌还是狂热追随者都不得不折服于她的公众影响力。而且根据种种迹象表明,她也许是最有可能成为美国第一位女总统的候选人。这个“一往无前、决不放弃”的女人在经过一场场与奥巴马的鏖战之后,在党内巨大的“团结”压力和微弱落后的劣势面前,不得不宣布退出,并帮助奥巴马实现一位黑人当总统的梦想。
  希拉里又何尝没有梦想?这个22岁就在大学毕业典礼上誓言要“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女性,这个两次名列全美最具影响力百名律师的耶鲁大学高材生,这个一心要推动医疗保健制度改革的前第一夫人,长久以来的梦想便是成为女总统。
  
  这次,希拉里的梦想几近成真。从来没有一个女性像她那样离白宫宝座如此之近。在被称为“新世界”的美国,歧视女性的陋习却一直存在,女性直到1920年才拥有选举权,1984年才有一位女性参选副总统,如今也只有16%的国会议员是女性。
  
  希拉里的竞选与失败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与争议。一些女性为她喝彩,称她掀起美国女性主义的新一波浪潮;一些女性则不以为然,认为她早已背叛女性主义,她所谋求的只是成就“克林顿王朝”;一些男性咬牙切齿,称希拉里应回家“熨衬衫”。
  
  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旨在争取各方面的男女平等。女权主义之称给人以“向男人夺权”的印象,其实女性争取的不过是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在西方,对女性权利的关心可追溯至启蒙运动时期,而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和1789年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等重要法律和宣言都没有保障女性权益的内容。19世纪末和20世纪中叶,两次女性主义浪潮分别以争取选举权和平等权为目标。
  
  成长于20世纪60年代的希拉里当然是女性主义者,有报道称她的一位女友当时甚至劝告克林顿不要与她结婚,以免妨碍她成为总统。希拉里最终决定与克林顿结婚,这个选择让她日后有机会问鼎白宫,又似乎注定她无缘宝座。事实上,希拉里的竞选正处处表现出她的女性和前第一夫人身份的悖论:女性一定支持女性吗?不一定。只有刚刚超过半数的女选民投了她的票。年长女性倾向于支持希拉里,因为她们深谙做女人的艰辛;年轻女性更易被奥巴马吸引,并不认为一定要选出一位女总统;激进的女性主义者则认为希拉里是立场摇摆的机会主义者,她为了政治前途居然可耻地向欺骗婚姻的丈夫妥协,不是真正的独立女人。白宫主妇的经历会帮助希拉里重回白宫吗?不一定。诚然有人欣赏希拉里的才干与经验,但也有人指出第一夫人的经验并非真正的政治经验,更有人反感“布什王朝”之后又是“克林顿王朝”。
  
  在希拉里看来,是性别歧视毁了她的机会。竞选后期,希拉里公开指责那些“极度憎恶女性的人”,认为在美国性别歧视比种族歧视更甚,她尤其不满一些男性精英主导的媒体对她的丑化报道。的确,看看报纸和网络对希拉里外表、声音和感情生活的评论,就会发现她遭受了何等的侮辱与非议,“嫌恶希拉里”甚至成了一种全美性娱乐。无论是坚强或脆弱,无论是独立或依赖,美国第一个向男性权力巅峰发起冲击的女性似乎注定要失败。
  
  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跨历史跨文化普遍存在的现象,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曾有名言,“在任何社会中,女性的解放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尺度”。女性主义者认为,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并非自然形成,而是由社会文化所建构,女性需建立主体意识,争取话语权和社会地位。希拉里的一生便是在传统习俗与创造历史之间寻找平衡、寻求突破,她的奋斗途径或许不为某些女性所认可,但正如她自己所言,1800万选民对她的支持已经使“那层最高最坚硬的玻璃天花板”“爆出1800万条裂缝”。(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