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致富的带头人——燕金凤

发布时间:2007-01-29   浏览次数:

                       曲 折 的 经 历
    燕金凤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祖祖辈辈面向黄土背朝天,靠种地为生。为改变命运,1989年6月,她身带500元贷款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寻求谋生之路。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听说河北省任丘生产塑料花,就去进点货,开始了在内蒙、沈阳、哈尔滨等地走街串巷卖花的生涯,曾被当地人称作“卖花姑娘”。但是1990年初家中连续发生的两件事使她在外一年多的血汗全部耗尽。1990年冬,她决定东山再起,带领8个人去长春市,走街串巷推销花,后来积累资金购置了几个摊位,自己搞经营。在她的精心经营下,生意日益红火。1993年,燕金凤回到家乡,在和乡邻们闲聊时,了解到许多农民生活拮据根本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决定放弃落户大城市的念头,用自己在外闯荡的胆识和见识,用自己的双手来改变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要带领山区的乡亲共奔富裕之路。1996年底,她带着辛苦挣回的120万元资金离开了长春,回到了祖地赵村乡中汤村。
                 艰 苦 的 创 业 之 路
    到家后,燕金凤没有听亲朋好友的阻拦,从广州拉回半成品发放到农户,按件付加工费。第一年因技术问题,再加上门店被盗,她赔了5万多元。但她没有泄气,继续努力,到广州一是进机器设备,准备自己开厂,二是到花厂打工不要工钱学些技术。她生产的花卖不出去,她就培养一批精明能干的人员赴全国各地销售绢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几年来她创办的绢花厂资产已达500万元,成为赵村乡效益最好的龙头企业之一。
                   致 富 不 忘 乡 邻
    在她的带动帮助下,不少外出卖花的姑娘也都纷纷回来办厂。对此她不仅传授技术,而且还传授管理经验。至今,同类企业已发展到20余个,绢花门店20多家,并辐射带动了周围五个山区乡镇加工销售绢花,形成了全乡老少齐上阵,家家串花卖花忙的可喜景象。
    目前,金凤绢花厂年产值已达数千万元,年安排农民剩余劳力5万人次,批发销售商达3000户,销售人员3.5万人次。如今,周边乡村通过绢花生产脱贫致富的农户有3000多户,绢花销售市场除遍及全国各地外,还招来了南韩、俄罗斯、波兰的客商慕名前来洽谈业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燕金凤常想,她的事业的发展,她的成功,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离不开妇联及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因此,对政府号召的每一项公益事业,她都积极响应;对需要帮助的乡邻,她都尽自己的所能热情相助。对于这一切,燕金凤认为,这都是自己应该做的。用自己的能力,率领乡邻致富奔小康,这是历史赋予的使命,也是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