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坚强书写人生
发布时间:2012-05-15 浏览次数:
---记舞钢市优秀母亲高书贞
她因事故成为残疾,近50年来靠双拐行走,但却从没有向命运屈服,凭着坚强的性格、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勤奋的劳作,带领贫困的家庭走上了富裕之路,并把两个女儿培养成大学生、研究生。她就是舞钢市矿建街道张我庄村村民高书贞。2010年,高书贞被河南省妇联授予“河南省优秀母亲”称号;2011年3月,被舞钢市妇联评为“巾帼科技带头人”。
艰难困苦 磨炼出坚强的性格
年轻时的高书贞活泼开朗,是舞钢市一工厂文工团的舞蹈演员。1962年冬,19岁的她和村里人一道参加红卫水库建设。一个冰天雪地的早晨,她拉着满满一车土往大坝上运,由于坝高坡陡,意外瞬间发生,高书贞连人带车摔进二十多米深的山沟,右腿股骨头摔成粉碎性骨折。经过一天一夜的抢救,命虽保住了,但却落下终身残疾,从此,她不得不依靠双拐行走。
1978年冬,30多岁的高书贞和邻村憨厚老实的吕华昌结了婚。吕华昌弟兄4个,因为家庭贫困没有念过书。按农村规矩,结婚后她和公婆分门另住。分家时,高书贞不仅没有分到东西,反倒分到一大笔债务。三年间,她和丈夫还完了结婚前公婆患病欠下的2000多元债务。2000多元债务在当时农村无疑是个天文数字,要知道当时盖三间瓦房也才几百元。
由于高书贞的腿病不时发作,需要长期吃药治疗,使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自己没有房,他们只能借住到别人家里。14年间,他们串房檐换了4个地方。“至今提起下雨就害怕,饥饿酷暑寒冷都能忍受,怕就怕下雨下雪,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床头放大盆,床上放小盆,这儿一个碗,那儿一个瓢,能用的都用上了。”吕华昌眼里噙着泪说。
尽管如此,高书贞从不抱怨。为改变家里的状况,吕华昌到舞钢市区的工地打工。这样,家里的农活儿大部分落在了高书贞身上。三伏天,她拄着双拐背着箩筐和女儿去锄地。一岁多的女儿坐在箩筐里,哭了,她便放下锄头哄一哄。最艰难的是收麦时节,她拿着镰刀一点一点地割,然后拄着双拐用架子车将麦子拉回家。晚上,她在院里铺一块塑料布,双手一把一把地在地上摔麦子。腿疼不能久站,又蹲不下,她就一个膝盖着地支撑着,膝盖被磨出了厚厚的茧。就这样,凭着坚强和毅力,她把自己的庄稼打理得有条有理。邻居张大娘记忆犹新地说:“那时候俺村的麦子一亩地顶多打600多斤,可书贞家的麦子一亩地能打700多斤。”
屡受挫折 锻造出不屈不挠的精神
两个女儿的出生,虽说给高书贞夫妇俩带来了希望,但同时也增加了生活的负担。自己吃点苦不算啥,总不能让女儿跟着受罪,为了两个女儿,高书贞始终在探寻着脱贫致富的机会。
1983年春,看到别人家养鸡致了富,她就尝试着养鸡。她卖掉了家中的口粮,加上积攒下来的钱总共200多元,买了500只小鸡,在自家小院里饲养。高书贞因拄着双拐行动不便,没能将鸡及时赶进鸡舍,一场暴雨后几百只小鸡淋湿冻死了一大半。
1984年,她看到孵化小鸡效益不错,就想自己尝试一下。谁知孵化小鸡看似简单,实则技术要求很高,由于温度难以掌握,500枚鸡蛋只孵出来几十只小鸡。
1985年,她尝试栽培桃树,由于不懂修剪技术,果树一个劲地疯长就是不结果子,结果不但没有挣到钱,反而还赔了1000多元。
后来,她又种过香菇,为给香菇棚加温,一家人煤气中毒几乎丧命……
她几次创业,几次失败,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她越挫越坚。1987年,她在收音机上听到郑州有孵化小鸡的培训班,决定外出学习孵化技术。和丈夫商量后,她拄着双拐只身去郑州学习。在郑州火车站熙熙攘攘人群中,她跌倒被人从身上踩过,她咬咬牙从地上爬起来,硬是拄着双拐一步一步挪到五楼的培训班。
回家后,她从用煤油灯试验孵化开始到用水暖,然后用锅炉,再到现在用智能孵化器;从一次孵化几十只鸡雏发展到几千只、几万只的规模;收益也从几十块钱,到现在的年收入八万十万,她成功了。
因材施教 为女儿撑开飞翔的翅膀
高书贞姊妹五个,作为家中长女,为了照顾年幼的妹妹,她很小便挑起家庭重担,读书上大学始终是她心中的一个梦。她把这一梦想寄托在了两个女儿身上。
大女儿上小学和初一时成绩并不算好,甚至还曾留过级。在大女儿上初二时的一个麦假,高书贞有意带着她和妹妹去割麦、装车,晚上熬夜打麦,从早到晚忙了3天。看到女儿累得躺在麦秸上擦汗,高书贞就对她们说:“跟坐在教室里相比,哪个更舒服啊?好好学习吧,有知识了才能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大女儿高考那年,高书贞的腿又开始恶化,到医院检查的结果是股骨头半月型坏死,骨膜变薄,关节间隙变薄,必须得进行第二次手术换股骨头,但想到女儿马上就要参加高考,怕拖累女儿,高书贞就强忍着。大女儿看到母亲被病痛折磨得吃不下饭、睡不成觉、憔悴不堪,不禁潸然泪下。她和母亲商量:“妈,我不参加高考吧?省下钱可以为您治病。我还可以出去打工,减轻家庭负担。”
高书贞看着女儿,没有言语。突然,她把拐杖一扔,吃力地向前走去,终因重心不稳、疼痛加剧,一个踉跄跌倒在地,豆大的汗珠一下子从她额头上滚落。女儿见状,大惊失色,一个箭步上去扶住母亲。高书贞擦了擦汗,喘口气说:“你说,妈离开这拐杖能不能走远?”见女儿不解,她接着说:“孩子,妈大半辈子的苦都受了,不就是想让你们有个好前途吗?什么也别想,安心考试吧!”母亲的话让大女儿泪流满面。遗憾的是,由于发挥不好,大女儿只考了个专科。高书贞说:“再复习一年吧,无论如何咱也要上个本科。”
2006年,两个女儿双双考上了大学。如今大女儿已经大学毕业,成为矿建街道办张楼小学的一名教师;二女儿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毕业后在北京“百度”公司工作。谈及母亲对自己的教育,懂事的女儿满是感恩,她们说:“如果说贫困不是最好的大学,那最好的大学就是母亲。她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一生受用。”
宽厚善良 传承中华儿女优良传统
上个世纪80年代的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比较严重。只因她们家是两个女儿,公婆对她冷漠,高书贞却从不怨恨。公婆在世的时候,她虽然自身行动不便,但仍几十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公婆:怕公婆寂寞,她经常陪公婆聊天,只要做了好吃的,总让女儿给爷爷奶奶端一大碗,遇到公婆生病,更是寸步不离……
1998年,公公因感冒诱发肺炎,嗓子里的痰咳不出咽不下,她就用软管把痰吸了出来。她常说,公公婆婆也是父母,赡养孝敬是本分。高书贞不仅自己孝敬老人,还经常教育两个孩子要孝敬老人。女儿放学、放假回来,她第一个让孩子们做的事就是去看望爷爷奶奶。
她深深记挂着当年困难时帮助过她们的人们。没吃没住时,是好心的邻居为他们提供了衣食住;有病动手术时,是好心的邻居你凑五十我凑二十地帮她凑够手术的钱。
93岁的邻居吕明甫大爷儿女都在外,家里只有他和老伴儿两个人。高书贞像照顾自己的父母一样照顾他们,隔段时间她就让丈夫过去帮忙把要吃的面粉磨好、把要用的煤球打好、把缸里的水添满,每月按时交电费、电话费……一次,老人突发急病,她和丈夫一起把老人送到医院,然后才通知老人的儿子。
母亲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女儿们每次看到长辈,不论亲疏远近,总是早早打招呼问好;逢年过节或者从外地上学回来,两个孩子总记挂着去看望那些曾帮助过她们的人或者需要帮助的老人,跟他们聊天,帮他们做家务。高书贞良好的家教和孩子们的懂事,十里八村的人都赞不绝口。亲戚邻居经常带着孩子到她家住上几天,希望能让自己的孩子也接受一下良好家庭教育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