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期间: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报道
发布时间:2007-05-25 浏览次数:
报道之一:留守儿童,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
2007-05-22
2007-05-22
编者按:“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在父母身边,生活、情感需求缺失,身心健康令人担忧。然而,他们同样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是他们父母的事情,也是我们大家的共同责任。
|
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8岁的王灿灿和9岁的王格格是鲁山县库区乡曹楼村的两个留守女童。本月28日,她俩作为“河南省留守儿童进京过六一”活动中的成员,将赴北京。这次活动,两个孩子不仅能见到两年未见的父母,还能和北京的小朋友联欢,看到她们向往的天安门和长城。
5月19日,记者在曹楼村见到两个小姑娘。问她们马上要去北京就能见到爸爸妈妈了是否高兴时,王灿灿哭了;王格格说,想笑还想哭。这是高兴的事,为什么要哭呢?记者问。王格格回答,好多次做梦,梦见找爸爸妈妈都哭了。
鲁山县库区乡权村12岁的杨待岭和双胞胎弟弟杨愿岭是此次“河南省留守儿童进京过六一”的另两名成员。平时杨待岭和杨愿岭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母去北京打工后,只比弟弟早来人世10多分钟的杨待岭迅速地“长大”,爷爷奶奶平时要忙农活,弟弟的学习生活差不多全由他照料。奶奶说有时杨愿岭嫌做的饭不好吃,杨待岭就对弟弟说,你看咱奶恁热做熟了饭,你就吃吧。孩子过早成熟稳重的行为伴随着不时闪现的忧郁眼神让记者震颤。“想爸爸妈妈吗?”“想,我不想说这个事。”杨待岭回答问题时总是看着地面,记者提醒他他才抬一下头,过后又很快低下。
这四个孩子毕竟还是幸运的,今年他们能和爸妈一起度过一个快乐的六一。我市目前像这四个孩子一样的留守儿童有12万人。
据市妇联对200名2岁到17岁留守儿童进行的抽样调查,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儿童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占80%,15%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5%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任监护人。从调查的情况看,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120名学龄留守儿童中,30人学习成绩优秀,占25%,80人学习一般,占66.7%,其余8.3%学习成绩较差。有90%的留守儿童学习上遇到困难时首选老师辅导,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的占10%。在“你觉得生活中最缺什么”问题中,80%的留守儿童选择“缺少父母的关爱”。被调查的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很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占150人,占总数的75%。参加过专门的家庭教育班或家长学校学习过的占2%。70%多的监护人坦言几乎不曾和孩子聊天,即使谈话谈的也是学习成绩。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这些孩子因而被赋予了一个特殊的称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爸妈,那些年轻的父母,为了生计,为了摆脱贫穷,也许也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身在异乡,起早贪黑地奋斗。对自己的孩子,他们不得不选择暂时的“遗忘”。而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他们不得不承受这个年龄段本不该承受的亲情缺失。
5月20日,在叶县夏李乡曹王村,7岁的留守女童郭金莹正在喂2岁的弟弟吃饭,奶奶刚做好的面条,弟弟着急吃,郭金莹盛好后急忙用嘴吹,面条长,小金莹先把面条咬断,再送到弟弟口中。这项工作小金莹每天都要做。此外,她还要帮奶奶洗衣服、择菜、刷锅。如果哪一天奶奶下地干活做饭迟了,小金莹喂完弟弟就到了上学时间,她就饿着肚子跑去上学。每年春节过后,父母打工走时,妈妈都是哭着离开,小金莹不想看到,就一个人跑到村子外边哭。奶奶说,小金莹把爸爸妈妈和叔叔(也在外地打工)的电话写在墙上,有空就看看。
郏县薛店镇中王村,65岁的村民曾法理和老伴眼下在照看着从1岁半到8岁的6个孙子、孙女,曾法理戏称自己是幼儿园园长,老伴是保育员。8岁的孙女曾培培去年该上二年级时,虽然成绩较好,却被爷爷要求留级,原因是要陪着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一起上一年级,生活、学习都有个照应。曾培培虽不乐意,但看到爷爷奶奶终日在地里、家里辛苦,只好答应下来。曾培培的爸妈和两个叔叔两个婶婶都在新疆打工,她已经3年没有见过爸妈了。问她想不想爸妈,她说,不常想,累了就想。
记者:“你妈妈走的时候,你还记得是什么样吗,你想妈妈的时候,有没有告诉奶奶?”
曾培培:“没有说。”记者:“为什么不说?”
曾培培:“因为说的时候会难过。”小姑娘掉泪了。
记者:“想到妈妈什么了,这么难过?”
曾培培:“想到妈妈有病的时候,还给我洗衣服,每次我睡觉的时候,她还会给我讲故事。”
曾培培要洗自己和5个小弟妹的衣服,照顾他们的生活。看她怀抱1岁多的小弟弟,另一个3岁多的小妹妹拉着她的衣服,还是个孩子的她俨然一副小妈妈的样子。
每天很累的曾培培还有妈妈可以想念。鲁山县张店乡马村的小哥俩张翰和张鹏举记忆中就没有妈妈的形象。5月19日中午,记者见到他们时,小哥俩正和爷爷奶奶在自家的地里捡烧了的麦穗,因为他家的地靠路边,奶奶说过路的行人扔的烟头燃着了火,奶奶大哭一场。小哥俩的话都不多,问想不想爸爸妈妈,回答不想。该村小学的张清政老师说,小哥俩的学习成绩都不好,也不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小哥俩的母亲生下他们后,出去打工再没回来。因为常受同学欺负,13岁的哥哥张鹏举认为学习好还不如拳脚好。
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机制,让留守儿童接受爱心教育、正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弥补亲情缺失已时不我待。(记者 刘玉珊 徐洁净)
报道之二:关爱留守儿童:我们已经做了些什么
2007-05-23
5月20日下午,郏县妇联主席王英梅到薛店镇中王村安排留守儿童六一节活动,记者一行一同前往。行前,王英梅不忘叮嘱给孩子带些礼物。
中王村村委会办公室。王英梅给孩子们发糖果。8岁的曾培培把领到手的两块糖剥开送进弟弟妹妹口中,自己没有了。见屋外地上有一块 ,
|
虽然被踩得很脏,曾培培还是很快捡起来,放进口中,忽然看见记者在打量她,显出想吐又不愿吐的样子。记者急忙掩面,假装掠头发,拭去夺眶而出的眼泪。
记者安慰她,培培留级不是因为学习不好。她这才勇敢地抬起头,神情像渴望春雨润泽的枯苗。看着她杂乱无绪像稻草一样的头发,记者真不知道她是如何照顾弟妹们的。
王英梅介绍,留守孩子多数性格孤僻自卑,胆怯软弱。“因此,我们应该走入他们家中,多给他们一份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