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难题的战略抉择
——再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之三

发布时间:2012-09-24   浏览次数:

    得中原者得天下,传颂千年。
  河南河南何其难,任重道远。

  村庄多农民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河南要比其他地方困难得多;农耕时代太长,改变落后的小农意识,河南要比其他地方用时更久。

  河南的三农问题如果不能尽快解决,三势难以为继,三化难以协调。

  破解之道,在于走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

  这条路,源自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是河南发展中的压力倒逼,更是破解难题的战略抉择。

  这条路,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科学之路,也是实现广大群众利益诉求、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和谐之路。

  这条路,反映了深化改革的要求,体现了发展进步的目的,为解决当今中国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发展,在与时间赛跑;崛起,正同挑战交锋。

  求解增长与转变的新关系,寻觅强省与富民的新交汇,这是新世纪抛给我们的时代之问

  开辟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探索解决三化协调的新机制,这是新时期交付我们的艰难大考。

  坚持科学发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迎难奋起,正确决策,河南的回答铿锵有力: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省九次党代会作出的这一战略抉择,已经并正在化为全省人民的意志和行动。

  一个三农大省的崛起振兴之路,豁然开朗。

  (二)发展如攀岩,越往上难度系数越大。

  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发展起来了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今日河南,中原经济区成为国之方略,务实发展赢得新机遇,站上新起点。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道难题需要破解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三个没有根本改变,折射出三化不协调是制约我省发展的最大难题:

  农民生活仍比较困难,农村面貌尚相对落后,农业基础还依然薄弱……“三化不协调,最顽固的症结是三农问题,这是一个十分尖锐的矛盾。

  保粮任务加重,两不牺牲的底线不可逾越;工业用地紧张,吃饭与发展的冲突越发尖锐……“三化不协调,最头痛的问题是人多地少,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压力。

  城乡差距大,二元结构矛盾加剧,城镇化率低,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三化不协调,最扎眼的焦点是城镇化严重滞后,这是一个日益突出的瓶颈。

  (三)难题使我们清醒忧患。

  30多年改革开放,使河南走进了经济大省的行列,但经济大省并非经济强省。举目四望,新旧矛盾纠缠不休,交织出好坏并存、利弊伴生的复杂局面,挤得我们左不是,右不是,进不得,退不得,常常陷入两难境地。

  翻开中国地图,镶嵌在七色板里的河南,面积不算大,却神奇地养育着一亿人口。

  有时候,一个数字就是一个历史阶段的分水岭。去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城乡二元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嬗变;反观河南,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十个百分点,农业人口依然占据大头。

  中原大地,城市人流如织,村庄星罗棋布,4.7万个行政村、18万个自然村密密麻麻生长在这片狭小空间里,占地面积比城市居住和工矿企业用地之和还要多出近一倍。

  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河南怎样才能实现集约化发展、宜居化布局、优质化提升?

  (四)难题是发展情势倒逼。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眼下的河南,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资源的矛盾,像拉紧的琴弦,已经绷到了不能再绷的地步。

  河南之难,不是理论家坐在书屋里的空自叹息,也不是经济学者在研究室的数学推演,而是严峻现实的重压、发展情势的倒逼。

  项目签约了,而用地指标却找不到:

  全省每年用地需求近80万亩,国家下达的指标却不到30万亩。招商引资虽硕果累累,项目落地却困难重重,心急的是投资者,尴尬的是我们自己,土地紧缺已成为很多地方头痛的紧箍咒

  新房盖好了,可生活环境依然糟糕:

  13462户人家中,近一半对村镇公共服务和卫生条件最不满意——舞钢市枣林镇的民意调查,是河南农村的今日素描:穿西装吃井水,住别墅烧地锅,上学不得不起早摸黑,小病也得四处奔波
……
  就业有谱了,却背井离乡往外跑:

  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少,家门口的企业却不多,缺少产业的吸附和集聚,大批青壮劳力不得不离妻别子、远走他乡,人稀了,村空了,袅袅炊烟升起的传统村落正在走向衰落。

  轿车梦圆了,还通行不畅快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