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的深沉和悲壮——读台湾作家高阳的小说《荆轲》

发布时间:2010-02-09   浏览次数:

   谁是英雄?荆轲算英雄吗?如果荆轲是英雄,那么被荆轲刺的(虽然没有成功)秦王赢政是不是英雄?记得近年有本电影《英雄》,似乎跟这段历史相关。或者他们都是英雄。

   时间飘过了2000多年,回过头来看,每每读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荆轲在易水边吟唱的歌,都回在心头产生悲壮的心情来。面对生与死的考验,还可以那样慷慨从容,确实不易。

   正是因为有一份对荆轲的崇敬之情,正是有一种想详细了解荆轲是如何去刺秦王的来龙去脉,那天,在图书馆,偶然间看到这本台湾作家高阳写的小说,便借了回来,先是粗粗地读了一遍,后来又花时间慢慢地读。总有一些想法,便记录下来。

   随着高阳的细腻笔触,可以更近距离地接近荆轲,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其行刺秦王的全过程。

   本来,司马迁在《史记》的《刺客列传》中,对荆轲的故事,有了比较全面的叙述。全文有3900多字。之所以可以写得这样具体,在后面的太史公曰里有交待,就是司马迁本人曾经听过与刺秦相关人的转述。“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这里的夏无且,就是那个用药箱救了秦王的人,后来,这个夏医生跟公孙季公、董生等人一起谈论,知道事件始末,然后,公孙等人又把知道的故事说给司马迁听,因为有第一手资料,所以才有写得那么生动,具体。

   但如何把仅有3900余字的一篇列传,铺排写成一部30多万字的历史小说呢?这就是作家的功力和笔底功夫了。特别是历史小说,其基本经过,以后结局,读者都已经知道,如何写出引人的文字来,这些都不容易。

   高阳写荆轲,我认为,他着重写了他的性格特点,就是“深沉”。如何养气,如何深藏不露,如何慷慨从容。作家在这一刻划人物方面,是费了很多心思的。写荆轲的每一件事,都始终围绕着这一点来写。司马迁的《列传》中写到的事,都写了,主要人物都不变,主要情节也不变,但小说却写得生动引人。就是把主要人物写活了。如写荆轲的“养气”功夫,写了他在榆次初见剑客盖聂时,以避走而免于剑客的纠缠。写“深沉”,更是不费笔墨。如写燕国处士田光,第一次接荆轲到家里作客,竟然从早晨直谈到深夜,中间明知荆轲已饿得发荒,就是不叫人送饭菜来。饿一整天,而且是到你家里作客,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一种从容,一种淡定。这样的功力,确实不容易修为。荆轲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一份从容淡定的功力,有着一种喜怒不形于色的深沉,才被田光看中,向太子丹推荐,于是才有后来的刺秦王的故事。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道“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荆轲为什么还是接受了任务,慷慨赴难呢?这就是悲壮的情怀。在荆轲,是为了报答太子丹的知殊之恩,一诺千金。当然,也有一种建功立业,千古留名的因素。作为刺客,生命并不属于自己。既然已委身于人,也就不能随心所欲了。按司马迁的记述,是“於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也就是说,太子丹给荆轲封了高官“上卿”,又造了上等的房屋,还给予珍宝异物,更重要的是给“车骑美女”,给荆轲玩乐。

   这短短的一句话,在高阳的小说里,却差不多写了三分一的篇幅。不仅对“舍上舍”写得淋漓尽致,写给女人,更是虚构了一个至情至性的太子丹的妹妹夷吉出来,写出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一种相知相惜并后来为荆轲献身,在易水分别之时,已先服下毒药,让荆轲了无牵挂。作家这样写来,既有情趣,也更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如果也如《史记》那样写,成天饮酒作乐,左抱右拥,“得快乐时且快乐”,如果荆轲是“及时行乐”,醉生梦死,那在历史小说来说,便是失败了。所以,写历史小说,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加以添枝插叶,可以添,油加醋,可以虚构很好故事。目的,就是为了刻划人物性格。

   写荆轲,把其性格中的“深沉”和“悲壮”写好了,写活了,人物便塑造成功了。因为荆轲敢入咸阳,敢去刺秦王,是抱着必死的信念去的。小说中写到他在入咸阳宫之前已服了毒药,一击失败,必死无疑。但他有这样的胆量,有这样的勇气。这就非常难得。“有非常之人,才有非常之功”,这一点不假。

   易水萧萧,千百年后,再回首,还有人记住历史上曾有个荆轲,荆轲曾经有过刺暴秦的壮举,生命虽短,然青史留名,也死得其所。

   壮哉,荆轲!壮哉,英雄!(摘自网络)